close

內容來自sina新聞

汶川地震五周年:崇山阻不斷的煙川血脈

  水母網5月12日訊 (YMG記者李少鵬 柴向陽攝影報道)煙臺與白坭、漩坪相隔近2000公裡,中間更有無數高山、大河阻隔。然而一份援建情誼讓一個海濱城市,與這兩個深處四川大山間的鄉鎮結緣。









  五年來,這份情緣沒有因距離漫長而中斷,也沒有因時間久遠而淡去,反而更加堅固和深厚。

  昨日,5·12汶川大地震5周年來臨之際,記者來到北川縣的白坭鄉和漩坪鄉,重訪這兩個煙臺援建的北川"兄弟鄉"。

  山鄉巨變

  重災區成溫情羌族小鎮

  5·12汶川大地震進入災後援建階段後,山東結對北川,煙臺則援建白坭與漩坪兩鄉,承擔兩鄉的小學、衛生院、文化站、集貿市場等13個援建項目。白坭、漩坪地處北川縣的大山深處,不僅山險、坡陡,而且道路在震後被泥石流、滑坡阻斷,成為震後援建條件最復雜、困難最大的地區之一。

  "運送物料是援建初期最難的事情,那時道路本來就不暢通,一下雨更是泥濘不堪,車輛經常上不來。"援建之初擔任白坭鄉人大主席的陳英權回憶道,即便如此,煙臺援建隊伍依然想盡辦法搞運送,甚至人拉肩扛把物料運上山。鄉裡百姓也經常聚起五六十人,趕來幫忙。

  正是在兩傢人的共同努力下,白坭、漩坪兩鄉援建項目僅半年多便基本完成,白坭鄉在北川縣關內12個鄉鎮中首個完成援建任務,白坭小學則成為關內第一個竣工投入使用的學校。

  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紀念日,記者曾來過白坭、漩坪探訪。那時,進山道路均為最原始的土路,路面泥濘不堪,一旁則是萬丈懸崖,短短25公裡的路程竟走瞭1個半小時。進入鄉政府駐地後,百姓民居顯得陳舊老化,部分因地震受損的房屋也分散其中。

  而今,記者重返白坭、漩坪,鄉間土路已變成水泥路,路邊加裝齊全的防護設施。在兩鄉百姓的悉心維護下,所有的援建項目墻面整潔、設施完好,在百姓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。兩旁的百姓住傢,也在鄉政府的統一規劃下重新修葺,並進行具有濃鬱羌族色彩的裝飾。在白坭鄉主幹道中,還樹立著一塊寫有"煙臺援建白坭記"的石碑,成為煙臺與白坭友誼的永久見證。

  授人以漁

  移植煙臺特色農業經驗

  距援建結束已過去4年多時間,除瞭一個個高標準的公共基礎設施,煙臺在這裡還留有什麼印記?

  曾在白坭鄉擔任副鄉長、現任漩坪鄉人大主席的周永說:"不光是這些看得到的建築項目,煙臺兄弟們吃苦耐勞的精神,以及煙臺經濟發展經驗,都給我們帶來瞭很大啟示。"

  援建工作結束後,白坭、漩坪兩鄉幹部都曾到煙臺參觀學習,而煙臺規模化發展特色農業給鄉幹部很大的啟發。如今,白坭、漩坪也擁有瞭自己的特色規模化種植業。

  "白坭、漩坪地處高山,特殊的自然環境尤其適合中藥材、貴重苗木的栽種,可之前都是各傢分散桃園缺錢種植,再拿到集市上兜售,最後拿到手的錢有限。"周永說,"如今兩個鄉都成立瞭中藥材、苗木苗圃等合作社,還發展瞭土雞、生豬、牛羊養殖合作社,由商戶集中收購銷售,大大提高瞭收益。"

  情深意切

  塭仔圳重劃區哪家銀行信貸利率最低銀行信貸年息"白坭大姐"向煙臺兄弟問好

  如今,走在白坭、漩坪兩鄉的街道上,百姓隻要得知是從煙臺來的客人,總會熱情地說上一句"謝謝你們"。"兄弟"則是當地人對煙臺人最常用的稱呼。

  白坭鄉居民唐均華得知煙臺記者到來,急匆匆從山坡上趕來。看到唐均華,記者一眼便認出瞭這位曾被援建隊伍親切地稱為"白坭大姐"的鄉親。

  在援建開始後,看到煙臺工程人員忙得無暇顧忌日常起居,唐均華主動幫著收拾房間、洗衣服、做飯......"那時,我在鄉裡的臨時衛生院做保潔,看到煙臺兄弟日夜拼搏那麼辛苦,我就過來幫下忙。"唐均華說,"我第一次進他們的宿舍,裡面簡直亂的不成樣子,每天吃飯也是湊合。看到他們為鄉裡百姓建瞭那麼好的學校、衛生院,自己卻住在這樣的環境裡,我就幫著打掃衛生、洗衣服、做飯,一直到他們離開。"

  唐均華告訴記者,援建隊伍撤離前,工程隊的兄弟們曾叫她走出大山,到煙臺打工。因傢中有親人需要照料,所以她留在白坭鄉生活。"我現在除瞭日常打點散工,傢裡一年還能出欄近10頭豬、幾十隻土雞,日子過得還不錯。回去告訴他們,我過的挺好的,我們白坭、漩坪兩鄉百姓過的都挺好的。"

新聞來源http://yt.house.sina.com.cn/news/2013-05-12/08382189936.shtml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otocarlc83 的頭像
    sotocarlc83

    sotocarlc83的部落格

    sotocarlc8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